遗址要素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遗址保护 > 遗址要素

遗址要素

紫金城城址为汉代海昏侯国古城都城遗址。城址平面呈近长方形(东南部内凹),总面积约3.6平方公里。城址由内(小)城与外(大)城组成,四周的防御体系由城墙与护城河(壕)组成。外(大)城整体略呈方形(东南部内凹),南北最长约2062米,东西最宽约1934米,城墙总长约7516米,均为双重墙体。城墙利用自然地势人工堆筑而成,呈垄状堆积,直接修筑于原地表之上,未见基槽,具有“大随自然、小有规则”的建造方式。经考古勘探确定,城墙外有护城壕沟,分东城墙壕沟和南城墙壕沟两处。北城墙壕沟与西城墙壕沟长度与宽度等情况有待考古勘探报告确定。内(小)城位于外(大)城东城墙内侧,东西最长约403米,南北最宽约345米,面积约139761平方米。平面呈近长方形,由东城和西城两个部分组成。其中,东城呈南北向长方形,城墙有缺口5处。东城墙与外(大)城东墙部分墙体共用。西城平面大致呈梯形,城墙有缺口4处。西城东墙与东城西墙共用。结合布局判断,东城应修筑较早,西城依附于东城而建,修建时代可能较东城晚。在东城的北城墙、西城墙、南城墙外侧分布有三段护城河,在西城的北城墙、西城墙、南城墙外侧有环绕墙体分布的护城河。经勘探,紫金城城址共发现城墙墙体缺口47处,推测城墙四周均有城门。城址内初探发现遗迹现象560处,废弃年代不晚于魏晋时期。其余具体状况有待进一步考古研究确认。

铁河古墓西部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西侧,分布在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。目前已发现的20个墓葬区中,包括不同等级的墓葬区。墎墩墓、花骨墩、祠堂岗为三代海昏侯的墓葬区。其外围的邹家墎、双墎岬、北头岗(北娘山)、太山区(龙坑)、扁山区(狗卵地)、台盘子、松树山(先发山)、联合林场(轿子山)、戴家山、杨家山、老基后山、五房山、岭上(岭山)、赤岸山(夹山谷)等为贵族墓地。其余为平民墓地。

其中墎墩墓经考古发掘,发现由墓园园墙围合,内有主墓、陪葬坑、寝殿等墓园建筑组成。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葬。考古发掘研究证明,墓园中的一号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。墓园为梯形,南北宽约141—186米,东西长约233—248米,共占地约4.6万平方米。墓园内由两座主墓、七座祔葬墓、一条外藏坑和园墙、北、东门及其门阙、寝、祠堂及园寺吏舍等构成。园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。有的祔葬墓前建有祠堂。侯墓和夫人两座主墓同茔异穴,占据了墓园最高、中心的位置,两墓共用一个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高台。其礼制性建筑由东西厢房、寝宫和祠堂组成。侯墓由墓葬本体及其西侧的一个外藏真车马坑组成。车马坑内出土高等级安车5辆,马20匹。侯墓本体规模宏大,上有高达7米的覆斗形封土,下有坐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,墓穴内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方形木构椁室。从整体看,其结构呈居室化倾向,属于西汉中晚期采用“汉制”埋葬的列侯埋葬。

南部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东南部,同样包括不同等级的墓葬区。苏家山墓园为后代海昏侯的墓园。万家山、竹子山为贵族墓地。另有大鼓山、柯家山、帅家岗、罗城山、郭家山等墓地,需待进一步勘探确定墓葬类型。

其中,苏家山墓群位于城址东南端的一处独立岗地上。岗地南北长约300米、东西宽约200米、高约30米,面积约60000平方米。墓群四周依山势建有墓园墙,岗地周围有人工开挖的水沟环绕,形如护城河。墓园墙体为夯土筑成。顶部宽1—6米,底部宽12—20米,局部高达8米以上。墓群经考古勘探,共发现遗迹51处,其中大、小墓葬46座。其余相关情况有待进一步考古研究。